在國際貿易和跨境運輸中,企業或個人常面臨一個選擇:是通過跨境貨代公司發貨,還是直接使用DHL、FedEx等國際快遞服務?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令人咋舌——跨境貨代的報價可能僅為快遞公司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。這種巨大價差的背后,究竟隱藏著哪些行業邏輯?本文從核心成本結構、服務模式及市場定位三個維度,揭開跨境貨代低價之謎。
國際快遞公司的核心業務是“門到門”的包裹運輸,主打小件、高時效的C端服務。這類服務需覆蓋分散的攬收點、頻繁的中轉操作以及高密度的末端配送網絡,單票成本自然攀升。
而跨境貨代則以B端客戶為主,通過整合大量客戶的貨物,采用“拼箱”(LCL)或“整柜”(FCL)模式運輸。例如,一個40尺集裝箱可裝載20-30家客戶的散貨,平攤后的海運成本可能低至每公斤13元。這種規模效應使得貨代企業能以極低的邊際成本承接訂單,價格優勢顯著。
國際快遞公司通常提供全鏈路服務,包括國內取件、報關、空運、海外清關、末端派送等,每個環節均需投入人力與資源。以DHL為例,其全球自營網點、飛機和配送車隊構成了高昂的固定成本,最終轉嫁到運費中。
相比之下,跨境貨代更擅長資源整合與環節外包。例如,國內段運輸可能委托給第三方車隊,海外清關交由當地代理完成,僅保留核心的訂艙、報關和協調職能。這種“輕資產”模式大幅降低運營成本,同時通過靈活調配資源滿足客戶需求,最終實現低價競爭。
國際快遞公司主要依賴航空運輸,以保證35天的時效。但空運成本高昂,每公斤運費通常在3080元之間,且燃油附加費、安檢費等進一步推高價格。
跨境貨代則以海運為主力,尤其是對時效要求不高的商品。以中國到美國西海岸為例,海運每公斤成本僅為空運的10%-20%。即便加上國內集貨、港口操作等費用,總成本仍遠低于快遞。此外,部分貨代采用“海快專線”(海運+海外倉快速配送),在兼顧成本的同時將時效壓縮至15-20天,進一步搶占市場。
國際快遞公司的報價通常包含“全包價”,但隱性成本不容忽視:例如偏遠地區附加費、超長超重費、關稅預付手續費等,可能導致實際運費上漲30%以上。
跨境貨代則更注重透明化報價策略。企業客戶往往需要自行承擔部分風險(如海關查驗延誤),但基礎運費更低,且可通過協議鎖定長期價格。例如,貨代公司可能針對亞馬遜賣家推出“包稅專線”,將清關費用均攤至每公斤運費中,避免后續隱性支出。
以大森林為例:
大森林全球物流成立于2010,作為亞馬遜SEND、SHIPTRACK、SPN以及TEME、SHIEN等電商平臺物流合作商,伴隨跨境電商行業浪潮,致力于為跨境電商客戶提供可靠的定制化全球物流服務。十五年砥礪前行,如今,大森林已發展成為FBA頭程服務、專線小包及海外倉等綜合跨境物流服務商。先后在深圳、廣州、上海、杭州等20個國內城市及美國、法國、德國、英國、加拿大等地設立了分公司,收貨網點遍布全球各地。